[中安在线]脚下跑制造强省“加速度” 笔端写美好安徽新篇章

时间:2019年12月16日 文章来源: 编辑人:唐靖

  12月8日,从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安徽创新馆出发,来自中央和安徽主流网络新闻媒体的近30名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实地,聚焦合肥、芜湖两地制造企业的新发展、新作为。3天行程中,记者团成员记录下安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和经验做法,见证了安徽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为高质量发展的“安徽制造”鼓与呼。随着一篇篇鲜活报道相继推出,一份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正式出炉。

  

安徽海螺集团员工正在演示操控新技术

安徽省经信厅媒体见面会现场

  【说故事】

  小水泥厂靠啥“逆袭”成世界500强?

  京东方110寸液晶显示器、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装置,托卡马克装置……12月8日,采访团成员刚进入安徽创新馆,就被汇聚于此的尖端科技产品深深震撼。不少成员感叹,“安徽,一个曾经的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是如何跨入制造大省门槛,跑出制造强省‘加速度’的?”

  安徽制造的华丽转身,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无到有”、“小题大做”,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当日下午,在百公里外的芜湖市安徽海螺集团会议室,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向成员们讲述了一个小水泥厂“逆袭”成为世界500强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这家小厂曾名为宁国市水泥厂,是安徽海螺集团前身。”高登榜介绍,纵观集团40多年发展史,做水泥行业的领头羊、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排头兵,是海螺集团在主业坚守上的信念。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高登榜给出的定义中,“高质量发展”是坚定不移的发展主营水泥业务,用最少的消耗,得到最多的产值,并且把排放降到最低。

  正因秉持这样的信念,40年间,中国首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在海螺建成投运;第一套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系统问世,第一个水泥窑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和第一个全流程智能化水泥工厂在海螺集团成为现实。

  另一个“制造故事”,发生在合肥市高新区的华米科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米科技”)。2018年,华米科技发布了全新的AMAZFIT智能手表;还发布了一款可穿戴智能芯片——黄山一号。这意味着,这家曾经靠给小米生态链研发制造产品贡献了90%以上营收的生态链企业,真正地走上了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

  “人才,是我们这种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华米科技副总裁章晓军认为,华米科技职工一直控制在千人左右,“但为引进高精尖领域的专家,我们愿意在全球范围内挖掘。”章晓军还说,华米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就是围绕人体活动数据来做设备。华米全球创新中心将专注于芯片及传感器、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可穿戴新材料等研发,“这些都是该公司打造全球智能可穿戴产业基地的核心要素和最重要的竞争力。”

  

采访团一行参观安徽创新馆

记者团成员参观科希曼电器有限公司

  【展格局】

  两个“抓手”下好“先手棋”

  两家企业,两个故事,让记者团成员读懂了安徽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抓手”:一手抓水泥、钢铁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打造新的“铜墙铁壁”;一手抓华米科技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

  两个“抓手”下好的“先手棋”,能为安徽的“未来产业”破题,在现阶段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曾经的安徽制造,长期承受“缺屏少芯”之痛。为解决这一制造发展之痛,近年来,安徽“大手笔”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芯屏器合”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厚亮的话说,“芯”是芯片产业;“屏”是新型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团成员们惊喜的发现,这四字中每一字,都能牵出一串串震撼的“制造数字”:安徽智能手环出货量全球第一,智能手机液晶屏占全球20%、平板电脑显示屏占全球比重30%,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四种家电产量约占全国的1/5,部省合作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队”,“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600家,产值近800亿元……

  在合肥市新站区采访时,记者团成员们得知,作为国内唯一以新型显示产业命名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合肥新站高新区建设显示产业重点项目超过120个,累计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汇聚了京东方、维信诺、康宁、法液空、彩虹集团、清溢光电等一大批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10月9日,在安徽经信厅会议室,王厚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狠抓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安徽精品、工业设计、民营经济、节能环保“五个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1-10月,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记者团成员在华米科技公司采访

记者团成员在倾听安徽海螺集团讲解员介绍

  【谈感受】

  难忘“安徽制造”中的“绿色基因”

  12月8日至10日,近30名中央和安徽省主流网络媒体记者不辞辛苦,在企业一线记录下安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和经验做法。中国网记者畅帅帅坦言,她在此行中所感受到的安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逐“智”追“绿”的过程。

  “蓝天相伴绿树,灰石相映其中。如果不是穿梭行驶的矿车,很难想象这里是海螺集团所属的矿山。”未来网记者谢青在稿件《一个水泥厂的“能量守恒”》中写到,“环保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事关企业长治久安,坚持绿色发展也是海螺应尽的社会责任。海螺集团一直将环保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跨越赶超的‘生态线’。”

  央视网记者张佳琪和很多同仁也看到了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我对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获创新产品金奖的科希曼电器有限公司印象深刻。”张佳琪说,这家玩转“空气能”的环保企业值得尊敬。同样值得尊敬的,还有让这家公司安心扎根的辖区政府。

  “只有豁得出去,才能干得出来。合肥市对新能源制造产业的发展一直倾力扶持。”张佳琪说,合肥南岗科技园提供的帮扶政策及区位优势,为科希曼创新研发、开拓市场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三天的行程让大家践行了‘四力’,参观了芜湖长信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华米科技等一批安徽高质量制造企业。”采访行结束时,国际在线记者章文君有些不舍,“我希望有机会再来安徽,宣传安徽,为安徽加油!”

  为期9天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山东、辽宁、安徽省委网信办共同承办,旨在集中展示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举措和显著成效。在安徽站的三天行程内,各路记者写出了《一个水泥厂的“能量守恒”》、《安徽:二氧化碳能“捕捉”,水泥产业“灰”变“绿”》、《小水泥厂如何“逆袭”成世界五百强?》、《你见过机器人舞剑、剑尖转陀螺吗?》、《矿山复绿怎么干?安徽芜湖有“高招”》等一篇篇鲜活的稿件,以全媒联动,多样化报道方式吹响了“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截至12月11日22时,安徽站采访活动刊发相关稿件近百篇,阅读量数百万PV(访问量),在网上掀起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看安徽的舆论热潮。

  脚下跑制造强省“加速度”,笔端写美好安徽新篇章。这份关于安徽制造的“调研报告”,见证了中央和省级主流网络新闻媒体记者为高质量发展的“安徽制造”鼓与呼,也指明了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去无憾,未来可期。

记者团成员在芜湖长信科技公司采访拍照

记者团成员在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留影

记者团一行参观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厂区

央媒记者倾听了解安徽创新馆内的科技制造

央媒记者在安徽省经信厅采访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位工人在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作业

在安徽海螺集团矿山分厂,工作人员在操控室内远程遥控矿车

在合肥华米科技公司,记者团在聆听介绍



版权所有: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文化路39号
联系电话:0553-8396990 8396971(网站维护) 皖ICP备05009088号
本站所有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海螺集团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皖公网安备 34020202000547号